“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历史、社科类。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阅读俱乐部,你可以:
●获赠精选书目
●尝鲜还未上市的新书
●和每日书小伙伴们共读,交流阅读感受
●获得编辑推荐的延伸阅读
●共写书评,你的阅读体验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阅读俱乐部共读书目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乔蒂·帕鲁斯基著作《母性大脑》。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成为母亲不仅要面临身体上各种后遗症,还要经受社会层面的一些误解,并衍生出了“妈妈脑”这个贬义词,意指当了妈妈以后的女性开始变得健忘、脑子不灵活等。
这本书就是立足于这一现象,对现有“妈妈脑”的科学研究汇总成书,论证脑在这个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常有的观念“一孕傻三年”“记忆力下降”是否是真的?“母爱”是如何从大脑中产生?妈妈们“育儿焦虑”“产后抑郁”又是从何而来?育儿过程中,是否只有妈妈的大脑被改变?
加入本次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作者
在阅读中有怎样的发现?
阿黎
职业:文案
坐标:深圳
妈妈脑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
我们都知道,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内在和外在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刚怀孕时,就频繁地能听见身边的人说,“一孕傻三年”,自嘲“生完孩子后脑子不够用”。对于这些说法,我是挺不舒服的,也带着些恐惧和质疑。
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整个社会有更多地关注妈妈的身心状态,但从‘大脑变化’角度来看妈妈的转变,好像不太多。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女性成为妈妈之后,大脑会有哪些变化?“一孕傻三年”是真的吗?“妈妈脑” 是否只有健忘、反应变慢等负面影响?为什么说养育过程会重塑大脑?这本书正是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的。
孕妇也有大脑,不只有肚子。
『做母亲需要进行学习、创新、时间管理以及一系列重要认知活动。』
是的,实际上,成为母亲,就有点成为一个团队负责人的感觉,要面临的处境、要处理的人际关系逐渐变得异常复杂。如何让自己能够应付得来,甚至于得心应手,这是需要女性和她身边人的理解与支持,一起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状态。
妈妈不是天生的,不是孩子一出生,你就知道怎么做,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犯错的过程。所以,在孕、产妇身体内变化的不只有肚子,大脑也在重组、在适应,帮助女性成为妈妈。
我们的大脑,在孕期和产后进行着精密的自我调节,让女性能更好去应对和面对新环境。
“在产后头几个月,你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妈妈的时候,大脑也在自我调适以便学习这些新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在一些特定的脑区的皮质会变厚,比如说与做决策相关的前额叶皮质,以及与识别相关的外侧枕叶皮质。”
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在怀孕之后,看起来变得记性不好,反应有些笨拙。所谓的“一孕傻三年”,是因为大脑优先分配资源应对更重要的育儿任务了。
妈妈脑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高强度的脑力运动,会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特别是那些与共情和心智理解相关的部分(如额区、顶叶区、边缘区),养育者会发展出更适合养育的能力和智慧。
甚至根据作者的研究,生育过的中年女性大脑会因此更显年轻。因为养育的经历,促使大脑不断激活、持续学习,反而让大脑保持活力。
原来那些我们以为的「损耗」,在某些角度来看是「进化」。
而且而且,养育脑并不是妈妈的专属。只要深度参与到养育这件事中来,不管爸爸还是其他主要养育者,大脑都会发生类似变化,发展出适应育儿的认知能力,拥有一个基本的养育脑。
最后,作者温暖地提出了对产后妈妈的一些建议:
1/不要刻意表现。产后是一段过渡期,过得不好没什么丢人的,过得好也没有奖励。这是一个尽我们所能去经历的阶段;
2/要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即使对此无法理解或感到羞愧(敢于说出自己需要和孩子分开一段时间,等等);
3/把自己放在首位。你不需要自我牺牲。在给孩子穿上救生衣之前先给自己穿上;
4/和伴侣合作(如果有的话),家长没有主次之分;
5/不要理想化其他父母的生活。
成为父母有的方法有很多。不要做看起来你应该做的,而是要做对你来说有用的。这很重要,不管如何,我们都要把自己放在首位!
八音小米
职业:职业发呆选手
坐标:郑州
“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成为父母”
作为一名妈妈,每一天都在围绕着“孩子的相关”打交道,与其说是处理教养孩子的日常,不如说是承担作为“妈妈职责”的日常。
仍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母与子的联系如此紧密,像是同心圆般,以孩子的需求为母子二人的共同需求,第一要务,全心奉献,全力以赴。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某个时刻,属于妈妈的“自我”那个部分才缓缓复苏,像是身处一片混沌的茫然,当自我觉察的触角逐渐寻回敏锐,才如此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成为妈妈的自己与往昔的自己已是判若两人,再也回不去了。
这样的不同,不只是体重、腰围、鞋码或是任何数字量度的变化,是同样一天24小时里时间的分配再不是仅仅以自我为考量,是成年后习以为常的作息规划的掌控度突然从手中滑落转而频频面对失控与突发事件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改变在肉眼可见的范畴内发生,而另一些改变在看不到的场域内也在切切实实地进行,每时每刻、无有停歇,捏塑着这不同于往昔的自我。
碎片化的睡眠让我感觉记忆力大打折扣,不禁感慨所谓“一孕傻三年”这种说法,其实是源于新手妈妈被剥夺了太多的睡眠。所以,因为睡得少同时又要操心得多,成为妈妈之后,我的大脑是被损耗了吗?会在科学范畴内被合理化的认定“不如之前好用”了吗?
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手中这本书——《母性大脑》。
在此之前提到中西方关于新手妈妈的文化差异,最热门的话题想必还是“坐月子”争议。所以当看到关于妈妈脑话题之下的讨论跨越了各种语言的范畴,倒有种“It's a small small world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喜剧效果版大一统感。原来讲法语的妈妈和讲英语的妈妈也会吐槽自己当妈后的健忘与迷糊。
所以这本书是准备宽慰我“这一切很正常/在哪儿都会发生”吗?如果只是如此,那反倒是低估了作者的专业度与眼界。书中论述的不仅仅是“看起来功能似乎弱化”了的妈妈脑,而是从各个维度阐述大脑在一个人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所起的神奇作用:“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只是简单变成一团糨糊。它是在自我重组、自我改变。”
甚至不止是妈妈脑,还有爸爸脑、祖母脑……书中有充分考量到养育脑在各种情境下的不同体现。
相较于书中关于脑科学的专业论述与举证,作者在一些具体观点中的补充表达更让人心生敬意。第九章的开篇便是一段客观又精彩的表达。专注于研究本身,不会为了抓关注而刻意引导可能导致的偏颇与争议,类似的完善补充常让读者更觉受益。
“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成为父母”,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照顾孩子的经历是关键。正是与孩子的相处、陪伴与照料的过程真正促使养育脑的改变发生,相较于一个空泛的名号或称谓,切实的照料与陪伴才更具意义与价值。
养育孩子的过程,或许本质是大脑面对新鲜刺激做出积极改变、学习重组的过程。这是漫长而持久的一场学习与修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有机会与孩子一起再次成长。
而作者也并未忽视对新手妈妈可能会面临的心理健康隐患的说明与关照。既陈述数据,也给出建议。能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了解,这份“知道”本身也是来之不易的。
正是坚持着科学的严谨同时又怀有这份人文关怀,才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超越了一份科普知识宣讲的基本层面。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开卷有益。正如序言所说,我们是幸运的。
“幸运是因为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会给人极大的安慰。”
Xinlei
职业:咨询顾问
坐标:上海
它没有解答我的疑惑,而是提出了更多问题
读《母性大脑》的初衷是想了解女性在产后变成“妈妈脑”的原因,但如果带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大概率会失望,因为与其说这是一本科普书籍,它更像是一本提出更多问题的学术引言。作者对于输出观点十分谨慎,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矫枉过正,例如在第9章开头谈及已育/未育女性大脑的区别,作者一方面认同母亲的大脑相当惊人,另一方面则否定未育女性大脑不如已育女性,即二者有区别但没有高下之分。然后随即又说明生育和养育孩子对于大脑的影响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书中这种左右摇摆的描述比较多,因此对于可读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此外,可以感觉到本书中的作者并不是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去讨论“母性大脑”的,作为一个充满爱的母亲,她显然是享受母亲这个角色的,所以在字里行间能体会到这种立场带来的影响:作者作为学术研究者的严谨性毋庸置疑,然而在讨论“母性大脑”对于自己的影响,她多多少少带着些“甜蜜的烦恼”的意味,因此生育恐惧人群应该比较难共情。例如第5章结尾,参考澳大利亚一项研究结论,70岁之后的老人,孩子越多,记忆力越好,作者表达了对一个有7个孩子的女性朋友的羡慕,这个观点难免以偏概全,也忽略了养育7个孩子需要付出的巨大时间精力成本对于大脑的影响。
第15章引用关于“祖母脑”的研究内容,甚至让我感觉到不适:“人类女性绝经后的长寿是由于能够为孙辈带来好处而进化的……祖母生命的延长正是因为她们可以帮助养育孙辈。”诚然这些结论可能纯客观角度是有道理的,然而在引用这些内容时,很难不让读者认为这是在抹杀女性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价值,如果能在引用时加以说明可能带来的阅读影响,应该会更妥当。
抛开以上的问题不谈,本书对于从各个家庭成员的角度分析“养育脑”(母亲,父亲,祖父母)带来了很多延展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此外在第四部分也着重说明了生育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选取三点:
第16章中段引用马赛的观点“怀孕不一定让女人幸福”:作为社会规训的结果,我们太习以为常地认为怀孕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然而对于怀孕的女性来说这件事并不一定会让她们感到幸福,可能让她们恐惧不安
第17章提出对于产后抑郁的研究之少,简直是触目惊心,因为这种情况之常见,大家往往不认为这是病理现象而忽视,然而常见就意味着正常吗?我联想到之前一个关于婚姻的评论,即使目前的离婚率如此之高,仍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结婚,如果把这种失败率放到理财产品上,是没有人愿意购买这样的产品的。类似地,如果明知道怀孕和生产会让自己有10%的概率患上精神疾病,大家的生育意愿会受到影响吗?
结语部分强调了为人父母的同时需要关注自身的感受(心理健康),社会对于完美母亲神话的打造往往包含“自然”理念,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自然”的,但真正的自然界的母亲,除了无私的付出,还有很多自私甚至杀戮行为,“自然”本不应该与无私奉献等同,作为父母就是要做出很多违背人性的牺牲。
· 往期每日书阅读角 ·
广东人民出版社
浦睿
四川人民出版社
野spring
野spring
磨铁
中信出版
新行思
野spring
新经典
后浪
明室Lucida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光启书局
磨铁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经典
磨铁
磨铁
新经典
磨铁
磨铁
新经典
读客
新星出版社
浪花朵朵
光启书局
格致出版社
新经典
光启书局
新经典
大师工作坊
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剧本创作
诗歌
里所诗歌工作坊
每日书
7月共写班(每月开展)
7月自由书写班(每月开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开展)
点击查看更多
在地写作
写作生活节
点击查看更多
大师工作坊
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剧本创作
诗歌
里所诗歌工作坊
每日书
7月共写班(每月开展)
7月自由书写班(每月开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开展
嘉旺网-嘉旺网官网-配资网站查询-配资台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