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坚守一些事情的人在强权的逼迫下会如何选择?
2025年的暑期档电影中,陈佩斯导演的《戏台》算得上一匹黑马。这部改编自陈佩斯同名话剧的影片,投资规模并不阔绰,也没有紧跟时代热点的话题,讲的是民国一家京戏戏班在动荡时局的夹缝中艰难求生。7月25日,《戏台》低调上映,之后口碑持续发酵,如今上映19天票房达3.85亿元,豆瓣评分8.0,热度超过预期。
在《戏台》的市场数据中,有一项值得注意:经淘票票统计,在App上对本片标记“想看”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年龄超过40岁,这也与我的亲身观察相符。我看的那场《戏台》,不仅上座率极高,并且爷叔阿姨面孔所占比例之高在我近期的观影经历中也是独一无二。这一方面说明离开舞台中心已久的陈佩斯,在70、80后观众心中仍有着极高的号召力,那些被业界认为已经不是主流观影人群的40岁以上观众并不是不会走进电影院,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走进影院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影不应当只有追逐潮流和网感这一种形态。扎实的剧作,精彩的表演,丰富的内涵,不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艺术作品的硬通货。
作为陈佩斯出品,《戏台》不出意外地含有许多喜剧甚至闹剧元素:演员金啸天(尹正饰)是戏班的压阵名角,他的到来本来挽救了戏院濒死的票房,却因为受情伤狂抽大烟把自己抽得不省人事,班主(陈佩斯饰)和戏院经理(杨皓宇饰)不得不隐瞒消息,希望赶在开场前把金啸天叫醒;与此同时,刚刚用大炮炸开北平城门的军阀洪大帅(姜武饰)微服探访戏班后台,却被给戏班送包子的票友兼老乡“大嗓儿”(黄渤饰)教训得服服帖帖,大帅进而举枪要求戏班班主让“大嗓儿”主演当晚的《霸王别姬》;另一边,大帅的六姨太思玥(徐卓儿饰)是金啸天的狂热粉丝,她与大帅前后脚潜入戏班,她在屋里与神志不清的金啸天颠鸾倒凤,大帅在屋外听“大嗓儿”唱戏。
通过把班主逼到一个个“窘境”,陈佩斯创造了一波波笑点。但当姜武饰演的洪大帅真的掏出枪,眼睛也不眨一下就打死了曾经的京城地头蛇,我们就明白喜剧只是《戏台》的表象,陈佩斯的主角们面对的是真正的生死抉择。第一次,洪大帅要看戏,于是戏院卖出去的票全不作数,践踏的是观众,班主从了;第二次,洪大帅要让不会唱戏的老乡演楚霸王,践踏的是戏的形式,班主从了;第三次,洪大帅用枪指着戏班的人,让他们修改《霸王别姬》的结尾,他喜欢楚霸王所以不许楚霸王自刎,这一次践踏的是历史、是戏的灵魂,班主摇摆不定,但当终于醒来的金啸天走上台唱出原汁原味的楚霸王,他以赴死的姿态走上前台。
到这里,陈佩斯挑明了他的核心问题:在一个混乱动荡的年代,艺术家们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创作本心?而当拿着枪杆子的强权向艺术家提出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戏剧创作规律的荒诞要求时,他们究竟是该屈从、忍辱负重,还是该遵从祖师爷“戏比天大”的教诲,进行以卵击石的反抗?
这些灵魂拷问陈佩斯既问观众,也问自己。单单是对此发问的勇气,便值得我们赞许。陈佩斯从业四十多年,从电影、小品、话剧,再到这部《戏台》,他的可爱可敬之处正在于较真,在于不屈从。
虽然好评不断,但《戏台》受到的争议也不少。比如,有观众觉得陈佩斯以艺术家自居,瞧不起送包子的,不顾戏班里其他人的死活;比如,对于戏班子的描绘过于理想化,在戏曲发展史上,戏班依据客户要求改戏的事例数不胜数,而戏曲演员从事此职业大多是为了糊口,与强权对抗这种事,是他们不太可能作出的选择;比如,大帅的六姨太思玥对楚霸王投怀送抱,欢愉之声被屋外人以为是演员在开嗓和压腿,这个几次出现的“笑点”令很多观众感到不适。
而陈佩斯在对故事整体的调性把控方面也并非全无硬伤。《戏台》的喜剧/闹剧桥段与严肃段落之间存在较大割裂,有时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只能靠配乐强行扭转。不同调性的情节在同一部电影中共存,本身不是问题,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的许多佳作,包括姜文早期的几部电影,都能丝滑地完成从喜剧向悲剧的过渡。这一次,陈佩斯老人家的确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即便如此,我依然想向陈佩斯献上鲜花。他的视角和立场或许过于精英和知识分子化,但总该有人去问出某些问题;他对性别议题的理解或许有些老派,但每一代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也不必总拿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身处年代故事中的人物;他对历史和人物的表现有失实之处,但《戏台》在本质上就不是个精准还原史实的故事,而是一个试图在不同年代之间建立对话的寓言。它让人们看到了试图坚守一些事情的人在乱世和强权逼迫下的懦弱、摇摆、拧巴,以及尚未消泯的一点点勇气。
就像侯班主在得知大局已定时露出的那一丝坦然: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味儿真正啊!不改就对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吴泽源
编辑 / 杨静茹
嘉旺网-嘉旺网官网-配资网站查询-配资台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